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是不可避免的,冲突发生后家长如何处理,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。让孩子做温顺的 "喜羊羊",还是做喊打喊杀的 "灰太狼"?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健康研究室的黄仁智副教授,请她谈谈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。
5月13日下午5点半,长沙某幼儿园的大门打开,家长们如潮水般拥挤在大门口。幼儿园的家长们纷纷赶到孩子所在的班级。小学一年级的娟娟一看到妈妈,就跑着跳向妈妈,拉着妈妈不耐烦地跑到楼底下。小学一年级的杨老师看到他们离开的影子,开心地笑了,但没过多久,娟娟又被她妈妈带回家了。
娟娟的妈妈一脸严肃地问杨老师:"今天谁抓伤了我的孩子?你看娟娟的鼻子都红了!"
杨女士很惊讶,仔细一看,发现娟娟的鼻子上确实有一个细细的、淡淡的红印。看到娟娟妈妈焦急的样子,杨老师只能找到那个抓伤娟娟的男孩,向娟娟道歉。母亲拉着男孩的手,不停地告诉他,以后不要再欺负娟娟了,然后把她带走了。
对于娟娟母亲这种因小伤疤都要找老师、孩子基本理论的做法,黄仁智副教授职称强调,家长有点小题大做。她分析说,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隐患。由于被欺负的孩子通常年龄小,身体柔弱,不善表达,所以家长格外关注这类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。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争执时,家长会果断站出来为孩子 "打抱不平",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委屈。
黄仁智副教授的题目强调,家长应该明白,三四岁的孩子恰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磕磕碰碰、撕扯衣服裤子等个人行为往往是在伙伴的陪伴下产生的,非常正常,所以家长不需要太担心,也不需要干预和干涉孩子的冲突。对于恃强凌弱的孩子来说,父母的干预和介入更多时候会使孩子依赖父母的干预,从而失去独自处理社会冲突问题的机会。长此以往,孩子会因为过于依赖爸爸妈妈而不容易学会思考,不能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,走上社会后通常不能客观的面对困难和问题,不能够靠自己的能量去处理工作。
亲子游,儿童保护,人性使然。但黄仁智副教授认为这个 "亲"、"护 "应该有 "度"。孩子进入大学班这个集体家庭,面对的是与家里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际交往,必须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相互配合下逐步融入。孩子在幼儿园玩耍时难免要与伙伴产生一些小摩擦,有时还会因此继续受到负面伤害。孩子受了委屈,作为家长要仔细询问原因,然后适当加以疏导,强调其在这件事上的对错,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和如何解决。
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。家长要塑造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,适当地 "维护孩子",给孩子单独做事的机会,哪怕会对家庭经济发展造成一点损失。这样,教会孩子正确解决人际交往问题,从小学起就做好矛盾化解工作,使孩子能充分融入班级集体大家庭中。
本报记者 吴代霞
发布者:科学孕婴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tangchibbs.com/3_6sui/46.html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
鄂ICP备2023009244号-1|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5767号|网站地图
声明: 本网站页面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上,不代表本站观点!关于所刊载信息的真实性,请用户自行辨别真伪,本站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若所刊载页面信息有侵权,请联系53858572@qq.com删除